发布时间:2017-03-24 广场舞之家【常识】
摘要:如今,文章为了更加博人眼球,都会在标题上加上十大、TOP之类的榜单形式,往往这样的文章点击量也会很高,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榜单呢?广场舞之家为您探秘! 我们为什么会对榜单这么情有独钟呢? 榜单式的文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吸引人的,这要归功于它的几大特点:
如今,文章为了更加博人眼球,都会在标题上加上“十大”、“TOP”之类的榜单形式,往往这样的文章点击量也会很高,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榜单呢?广场舞之家为您探秘!
我们为什么会对榜单这么情有独钟呢?
榜单式的文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吸引人的,这要归功于它的几大特点:
1、标题会以源源不断的内容吸引我们的眼球;
2、单从空间上把信息组织起来,并把要谈的话题归到已有的范畴和分类体系中去;
3、单向我们保证,它讲的故事不会没结没完,而且其长度在一开始就已经开诚布公了。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创造出了一种轻松的阅读体验,因为那些思想上的“重活”——概念化、归类和分析的过程——已经预先替你干完了。这有点像有人已经预先把甘蓝榨成了汁儿,你只要开开心心地喝就好。而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没有什么比毫不费力地获得数据更爽的了。
因为我们喜欢“不同”
当我们接触到新信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立刻努力理解它。大脑一旦从生理上了解到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开动起来,为我们加上自己的处境,然后判断看到的东西跟我们有没有关系,值不值得继续关注下去。这个过程在一瞬间就会被完成:我们在头脑作出决定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做了选择。我们的目光要么彻底移走了,要么就继续往下掠。设想一下,你正在漫不经心地浏览一大串信息的时候,突然,不知怎的,你发现自己停下来,逐字逐字地阅读了。为什么我们会停下来细看?
从生理上说,答案很简单:不同。
在我们漫无目的地扫视周围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被不一样的东西所吸引,比如突然的变化或是与背景的格格不入的内容。如果新闻的标题边上就有一幅精彩的图,那它吸引我们眼球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而在各种标题和故事争相获得我们注意力的环境里,数字就会在视野中显得突出。想想在什么环境里我们最容易为要读哪篇文章而争论:是出版物的首页,推特还是脸书分享?虽然很多时候,网页或数据流似乎除了榜单就什么都不剩,但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文字和图片——在这种环境下,数字会脱颖而出。
榜单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然而,即便一个故事能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它依然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注意力才能让我们继续读下去。2009年,雅典大学的研究者们调查了读者在阅读英美两国英文报纸的新闻标题时的反应,这些新闻中既有严肃报道,也有八卦消息。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喜欢的标题是有创意,同时又不提供太多信息的类型,比如“腐败的味道,真相的气息”或者“直面信仰”。人们不仅认为这些标题从总体上来说最有意思,而且还表示他们更可能把这些标题下的故事接着读下去。而榜单式的标题一般会找准信息与模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刚好能让我们以为会找到些特别有用或有趣的资料,从而点进去。
一旦我们点进去了,榜单就会开始攻占我们潜意识中所偏好的信息接受及组织方式;从信息处理的立场来说,榜单时常能触碰到我们注意力的敏感点。人是从空间上处理信息的——比如,我们很难靠死记硬背记住去超市时都需要买些啥,但如果把这些东西写在纸上,列成一项一项或编上号的购物清单,那么,即便我们不小心把这张纸落在家里,要想起要买什么也会简单得多,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回想起词语本身的位置了。
此外,榜单也迎合了我们总是想把东西归类的倾向——实际上,要让我们不在看到东西的第一眼就想着把它们归类,才是件困难的事呢——因为这个过程能把连篇累牍的信息化整为零,成了简短、明确的部分。神经学家沃尔特·金茨希(Walter Kintsch)曾在1968年指出,这样的组织形式不仅让当下的理解变得轻松,还让之后的回想变得容易。我比起那些把信息不加区分、纠结在一起呈现的方式,比如普通的段落,们在使用榜单时可以更加轻松地处理信息,因此,榜单显得更加直观。换言之,榜单就是让人看着舒服。
“选择悖论”是什么?
但是,榜单最深层次的吸引力,和它经久不衰的魅力的来源,却不仅仅是它让人看着舒服那么简单而已。当人们拥有的信息和选择越多时,他们反而越难受——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悖论”。在2011年,心理学家克劳德·梅斯纳尔与米凯拉·温奇对什么东西能减轻“选择悖论”展开了调查。
为了处理某些事情,我们必须完成一定量的有意识的工作。研究者的结论是,如果这样的工作量能够被减少,我们的感觉就会好得多。而面对选择时,无论是“今天吃什么?”还是“要看什么文章?”,我们下决定的过程越快,我们就越开心。在网页或是脸书上,选项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这是,榜单式的文章就成为一个轻松的选择——部分原因是它保证这篇文不会没完没了: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我们点进来是为了什么,而这种确定的感觉既吸引人,又令人放心。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了解越多——包括了解做这件事要花多长时间——我们就越有可能投身于这件事。这是个自我强化的过程:我们首先想,自己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也就是阅读该文章)而不是把它放着不做,这令我们愉悦;而反过来,这份满足感也让我们下次还愿意点开榜单式的文章,哪怕那是我们根本不喜欢读的文章。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以研究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而出名,他认为,完成一件事所带来的满足感本身就足以告诉人们将来应该怎样决定了。正如他著名的论述,“偏好,是不需要推导的”。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榜单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完美的设计。我们从直观上就会被它吸引,我们处理它时更加高效,同时我们不费什么劲儿就能把它记得清楚。面对着这样两个选项:一个是《对华政策详论》,一个是《上海在盖的五大奇葩建筑》,我们一般会选择后边那个可以一眼看完的选项,哪怕我们知道所看的内容不能让自己完全满意。诚然,我们快餐式的信息食谱在内容和神韵上都十分有限,点列式的文章也因此不太可能像传统的、段落式文章那样包含丰富的营养价值,但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这样的选择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