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网站首页 > 阅读频道 > 常识 > 内容页

痴情太子耶律倍与高美人的凄美爱情

发布时间:2017-04-27 广场舞之家【常识】

摘要:医巫闾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今称闾山,地处辽宁省北镇市境内。尤喜它的另一个古名,无虑山。脱红尘之羁绊,入画中之仙境,无虑无忧,无虑山。隋、唐、元、明、清,历代统治者在这里多有盘桓。当然,遗迹最多的还属辽代,萧太后陵、耶律倍陵都在此处。尤其

医巫闾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今称闾山,地处辽宁省北镇市境内。尤喜它的另一个古名,无虑山。脱红尘之羁绊,入画中之仙境,无虑无忧,无虑山。隋、唐、元、明、清,历代统治者在这里多有盘桓。当然,遗迹最多的还属辽代,萧太后陵、耶律倍陵都在此处。尤其是辽太子耶律倍,在这里,认识了他魂萦梦牵相携终生的伴侣。从此,辽太子三追高美人的故事便在民间传说中一唱三叹。一只白兔引发的情缘

在闾山主峰望海山附近的山坳里有一处古行宫遗址。虽说是宫殿,但经过岁月的剥蚀,只留下了一段山石垒砌的墙根。夏天至此,绿树、蝉鸣、鸟叫,空谷幽寂;冬天至此,败草、枯树,便给这幽寂更添加了几分荒凉、萧索。如果不是有备而来,万万不会想到这里便是耶律倍所修建的高美人行宫。多少舞榭歌台,雨打风吹去……

高美人,名高云云,汉族行医人家的女儿。一天,高父一如往常行医出门。云云做完家事后,便拿起弓箭到山中打猎,要给父亲的午餐添加几分野味。

高云云纵马穿梭林中,远见一只肥肥的大白兔。她搭起弓,瞄准了白兔,嗖的一箭射出。那一瞬间,她万万想不到,此箭一经射出,她便也陷进了别人的追逐中,一生难逃。

耶律倍此时正在山中狩猎,侍从们误把云云射中的兔子当成了太子的猎物。正当侍从们欢呼着太子的箭法高超时,突然,一红衣女子骑马飞奔而来,高喊:“那猎物是我的!”说着,红衣女子一个探身,从侍从手中夺过兔子,便打马飞驰而去。

白马、红衣,好俊的马、好美的人。这顷刻间发生的事太突然,耶律倍愣住了。等他反应过来,红衣女子早已离开,还回头给了他们一个狡黠的微笑。耶律倍痴痴地望着女子离开的方向,早已是魂不守舍了。

耶律倍从此便是一顾倾心,茶饭不思。他派人查访到姑娘住处,并向母后述律平提出要纳高云云为妃。有辽一代,皇后都出在萧姓一族,外姓人是不允许染指宫廷的,更何况是汉人了。述律平闻听大惊,训斥道:“身为契丹族皇长子怎么可以纳汉家女子为妃?你趁早给我打消这个荒谬的念头。”可是她不知道,此时的耶律倍已是情根深种,由不得身,也由不得心了。耶律倍病了,耶律倍疯了,耶律倍不要做太子,耶律倍不要江山也要高美人!万般无奈的述律平只得同意耶律倍娶高云云,但只能纳为偏妃。

又一只大雁穿起了红线

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就在述律平向高云云父亲正式提亲的第二天,不愿高攀、不慕富贵的高云云便和父亲远走高飞了。父女二人逃到了龙城,也就是现在的朝阳。父亲依旧行医卖药,女儿料理家务,再也不出去打猎了。

高云云突然失踪,让耶律倍如闻惊雷。他找人画了一幅画像,画中的高云云一身红衣,骑着一匹白马,回眸一笑,娇美动人。耶律倍痴痴地望着画中的高云云,愁肠百转,思绪难平。苦思苦想数日后,耶律倍决定亲自出宫,寻找高云云。手下人劝道:“茫茫人海,一点踪迹都没有,到哪里去找啊?”耶律倍说:“我不管,就是踏遍千山万水,找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她! ”

耶律倍怕述律平拦阻,派人去宫里报告的同时,便带了几个侍从不辞而别。

耶律倍怀揣着高云云的画像,一山一山的找,一村一村的寻,当他来到龙城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

耶律倍找到驻守当地的皇叔,要他为自己提亲。老皇叔立刻召见高父,告诉他:“回去好好准备准备,明天我们就下聘礼,后天就让你女儿嫁过来。我侄儿贵为太子,能看上你家女儿,这是你们的福分,别给脸不要脸啊!”

高父回来后把老皇叔的话告诉了云云。云云也是烈性女子,一听这话就火了,说:“什么太子,什么皇宫,我不稀罕!他有富贵是他的,我更愿意过我们自己的自在日子。”

高父知道劝不了女儿,便收拾行李,背上药箱,带着女儿连夜逃走。

高家父女来到了奉先县,就是现在的北镇市。父女二人找了一个偏僻的山坳,就在这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两年后的一天,云云进闾山打猎,射得一只大雁,大雁从空中落下,却跌入悬崖下边。云云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只见一个英俊少年,从悬崖下拎着大雁艰难地往上爬,一直把大雁送到云云面前。少年自称附近居户,云云见那少年一表人才,而且貌相忠厚,顿生好感。从此,两人便常常相约一起打猎。那少年不仅弓马娴熟,而且会吟诗诵文,很对云云心思,渐渐地,云云心生情愫。

一日,云云请少年来家中做客,见了自己的父亲。突然,外边来了一队人马,嚷着要见太子,事情才真相大白。

原来耶律倍早已寻找到高云云,但怕被她再次拒绝,便默默地守护在这里,不弃不离,直到那只大雁跌落山涧……高云云得知真相后,心中感动,才知这太子原来是个情深意诚之人,便红着脸应下了耶律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辽太子三追高美人,也算是一段佳话了。现在医巫闾山之上依然有一些地方,演说着二人的爱情佳话。比如高美人洗澡的地方,比如高云云与耶律倍共同狩猎的地方。真实也罢,附会也好,并不妨碍人们对故事的津津乐道。有些传说,对于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来说,终究是温馨的。

道隐谷里隐的不是道人

山有名山、仙山、灵山,我更愿意把闾山称为隐山,最起码它是耶律倍的隐山。之于皇太子的闾山和之于皇帝兄长的闾山,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在耶律倍被皇帝弟弟耶律德光怀疑猜忌的时候,高美人便是在这里陪耶律倍度过了他失意、辛酸却又愉快的隐居生活。

他们在这里读书、狩猎、游乐。失意的皇子,能做的也就如此吧。耶律倍有好几个妻子,但他常和高美人在一起,因为高美人最懂他的心意。有时高美人陪着他一起林中狩猎,纵马奔走,酣畅淋漓;有时高美人陪着他凝眸静坐,以怡然冲淡他的忧思。沿闾山小道上行至最高峰望海山上,有一处石头垒起的高台遗址,和一些建筑残存构件,就是他们当初的读书楼望海堂。他们在这里论诗,论画,相互唱和。他们也会谈到许由,谈到曹植,谈到谢灵运,古风古情始终伴和着他们的惆怅时光。

让他们高兴的是,高美人在此期间为耶律倍生下了他的第五个儿子。闾山之中有一处从石壁中斜出的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石窟,人称大石棚,又称道隐谷。他们把道隐谷的名字给了孩子,起名耶律道隐。关于这里究竟什么时候被叫做道隐谷的,已不太清楚。想必,耶律倍在给予了孩子名字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处境、心境有意、无意地加在孩子身上了吧。不过在那段让位而见疑的日子里,耶律倍能与高美人得此幽然之处,以修身,以养性,又何尝不是人生快事呢?

浩浩闾山遗芳魂

公元930年,在接到后唐使节的再次邀请后,耶律倍决定离开闾山,束书浮海,寄迹后唐。总记得耶律倍临走时的那首幽怨、凄凉的五言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在下了决心之后,耶律倍屏退左右,把自己出走后唐的计划,悄悄地告诉了云云。他相信,爱他的云云是愿意跟他一起实施这次计划的。云云看了看后唐的邀书,看了看耶律倍,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与你在一起,我无怨无悔。”二人相视一笑,再无他言。就这样,他们把珍爱的图书分批藏了起来。一切准备就绪以后,耶律倍和云云假装出去游玩,摆脱了监控。他们来到海边,让亲信侍从从树林中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船和已经被转移到这里的珍贵图书,扬帆出海,成功到了后唐。

真该感谢那天的风平浪静,如若这样的才子,这般的美人,这么多的宝贵图书,葬身于大海该是多么的暴殄天物。不过有时又不道德地想,如若那天海神发难,一对神仙眷属携手赴死,倒是比后边的故事听着更令人感叹而又感动。

耶律倍逃脱了母亲和弟弟的监控,却终究没能逃脱厄运的安排。此一去,便是客死他乡。在后唐的战乱斗争中,后唐末帝李从珂将耶律倍杀害。随后,耶律倍的遗体再度漂洋过海回归故里,葬在医巫闾山的望海山下。

关于高美人最后的归宿,有说,她和耶律倍一起死于当时的战乱;也有说,她当时并没有死,而是不知所终。不管哪种结局,于心存真爱的高美人来说,都是凄惨的,她期待持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人血溅他乡,悲戚死去,她纵使活着,怕也只能是以泪洗面,苦度余生了。

闾山周围埋葬了辽国诸多皇帝、皇后和重臣,然而,沧海桑田,岁月剥蚀,这些墓葬都已破烂不堪,只闻历史回声……□李小燕

在闾山主峰望海山附近的山坳里有一处古行宫遗址。虽说是宫殿,但经过岁月的剥蚀,只留下了一段山石垒砌的墙根。夏天至此,绿树、蝉鸣、鸟叫,空谷幽寂;冬天至此,败草、枯树,便给这幽寂更添加了几分荒凉、萧索。如果不是有备而来,万万不会想到这里便是耶律倍所修建的高美人行宫。多少舞榭歌台,雨打风吹去……

高美人,名高云云,汉族行医人家的女儿。一天,高父一如往常行医出门。云云做完家事后,便拿起弓箭到山中打猎,要给父亲的午餐添加几分野味。

高云云纵马穿梭林中,远见一只肥肥的大白兔。她搭起弓,瞄准了白兔,嗖的一箭射出。那一瞬间,她万万想不到,此箭一经射出,她便也陷进了别人的追逐中,一生难逃。

耶律倍此时正在山中狩猎,侍从们误把云云射中的兔子当成了太子的猎物。正当侍从们欢呼着太子的箭法高超时,突然,一红衣女子骑马飞奔而来,高喊:“那猎物是我的!”说着,红衣女子一个探身,从侍从手中夺过兔子,便打马飞驰而去。

白马、红衣,好俊的马、好美的人。这顷刻间发生的事太突然,耶律倍愣住了。等他反应过来,红衣女子早已离开,还回头给了他们一个狡黠的微笑。耶律倍痴痴地望着女子离开的方向,早已是魂不守舍了。

耶律倍从此便是一顾倾心,茶饭不思。他派人查访到姑娘住处,并向母后述律平提出要纳高云云为妃。有辽一代,皇后都出在萧姓一族,外姓人是不允许染指宫廷的,更何况是汉人了。述律平闻听大惊,训斥道:“身为契丹族皇长子怎么可以纳汉家女子为妃?你趁早给我打消这个荒谬的念头。”可是她不知道,此时的耶律倍已是情根深种,由不得身,也由不得心了。耶律倍病了,耶律倍疯了,耶律倍不要做太子,耶律倍不要江山也要高美人!万般无奈的述律平只得同意耶律倍娶高云云,但只能纳为偏妃。

又一只大雁穿起了红线

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就在述律平向高云云父亲正式提亲的第二天,不愿高攀、不慕富贵的高云云便和父亲远走高飞了。父女二人逃到了龙城,也就是现在的朝阳。父亲依旧行医卖药,女儿料理家务,再也不出去打猎了。

高云云突然失踪,让耶律倍如闻惊雷。他找人画了一幅画像,画中的高云云一身红衣,骑着一匹白马,回眸一笑,娇美动人。耶律倍痴痴地望着画中的高云云,愁肠百转,思绪难平。苦思苦想数日后,耶律倍决定亲自出宫,寻找高云云。手下人劝道:“茫茫人海,一点踪迹都没有,到哪里去找啊?”耶律倍说:“我不管,就是踏遍千山万水,找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她! ”

耶律倍怕述律平拦阻,派人去宫里报告的同时,便带了几个侍从不辞而别。

耶律倍怀揣着高云云的画像,一山一山的找,一村一村的寻,当他来到龙城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

耶律倍找到驻守当地的皇叔,要他为自己提亲。老皇叔立刻召见高父,告诉他:“回去好好准备准备,明天我们就下聘礼,后天就让你女儿嫁过来。我侄儿贵为太子,能看上你家女儿,这是你们的福分,别给脸不要脸啊!”

高父回来后把老皇叔的话告诉了云云。云云也是烈性女子,一听这话就火了,说:“什么太子,什么皇宫,我不稀罕!他有富贵是他的,我更愿意过我们自己的自在日子。”

高父知道劝不了女儿,便收拾行李,背上药箱,带着女儿连夜逃走。

高家父女来到了奉先县,就是现在的北镇市。父女二人找了一个偏僻的山坳,就在这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两年后的一天,云云进闾山打猎,射得一只大雁,大雁从空中落下,却跌入悬崖下边。云云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只见一个英俊少年,从悬崖下拎着大雁艰难地往上爬,一直把大雁送到云云面前。少年自称附近居户,云云见那少年一表人才,而且貌相忠厚,顿生好感。从此,两人便常常相约一起打猎。那少年不仅弓马娴熟,而且会吟诗诵文,很对云云心思,渐渐地,云云心生情愫。

一日,云云请少年来家中做客,见了自己的父亲。突然,外边来了一队人马,嚷着要见太子,事情才真相大白。

原来耶律倍早已寻找到高云云,但怕被她再次拒绝,便默默地守护在这里,不弃不离,直到那只大雁跌落山涧……高云云得知真相后,心中感动,才知这太子原来是个情深意诚之人,便红着脸应下了耶律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辽太子三追高美人,也算是一段佳话了。现在医巫闾山之上依然有一些地方,演说着二人的爱情佳话。比如高美人洗澡的地方,比如高云云与耶律倍共同狩猎的地方。真实也罢,附会也好,并不妨碍人们对故事的津津乐道。有些传说,对于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来说,终究是温馨的。

道隐谷里隐的不是道人

山有名山、仙山、灵山,我更愿意把闾山称为隐山,最起码它是耶律倍的隐山。之于皇太子的闾山和之于皇帝兄长的闾山,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在耶律倍被皇帝弟弟耶律德光怀疑猜忌的时候,高美人便是在这里陪耶律倍度过了他失意、辛酸却又愉快的隐居生活。

他们在这里读书、狩猎、游乐。失意的皇子,能做的也就如此吧。耶律倍有好几个妻子,但他常和高美人在一起,因为高美人最懂他的心意。有时高美人陪着他一起林中狩猎,纵马奔走,酣畅淋漓;有时高美人陪着他凝眸静坐,以怡然冲淡他的忧思。沿闾山小道上行至最高峰望海山上,有一处石头垒起的高台遗址,和一些建筑残存构件,就是他们当初的读书楼望海堂。他们在这里论诗,论画,相互唱和。他们也会谈到许由,谈到曹植,谈到谢灵运,古风古情始终伴和着他们的惆怅时光。

让他们高兴的是,高美人在此期间为耶律倍生下了他的第五个儿子。闾山之中有一处从石壁中斜出的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石窟,人称大石棚,又称道隐谷。他们把道隐谷的名字给了孩子,起名耶律道隐。关于这里究竟什么时候被叫做道隐谷的,已不太清楚。想必,耶律倍在给予了孩子名字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处境、心境有意、无意地加在孩子身上了吧。不过在那段让位而见疑的日子里,耶律倍能与高美人得此幽然之处,以修身,以养性,又何尝不是人生快事呢?

浩浩闾山遗芳魂

公元930年,在接到后唐使节的再次邀请后,耶律倍决定离开闾山,束书浮海,寄迹后唐。总记得耶律倍临走时的那首幽怨、凄凉的五言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在下了决心之后,耶律倍屏退左右,把自己出走后唐的计划,悄悄地告诉了云云。他相信,爱他的云云是愿意跟他一起实施这次计划的。云云看了看后唐的邀书,看了看耶律倍,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与你在一起,我无怨无悔。”二人相视一笑,再无他言。就这样,他们把珍爱的图书分批藏了起来。一切准备就绪以后,耶律倍和云云假装出去游玩,摆脱了监控。他们来到海边,让亲信侍从从树林中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船和已经被转移到这里的珍贵图书,扬帆出海,成功到了后唐。

真该感谢那天的风平浪静,如若这样的才子,这般的美人,这么多的宝贵图书,葬身于大海该是多么的暴殄天物。不过有时又不道德地想,如若那天海神发难,一对神仙眷属携手赴死,倒是比后边的故事听着更令人感叹而又感动。

耶律倍逃脱了母亲和弟弟的监控,却终究没能逃脱厄运的安排。此一去,便是客死他乡。在后唐的战乱斗争中,后唐末帝李从珂将耶律倍杀害。随后,耶律倍的遗体再度漂洋过海回归故里,葬在医巫闾山的望海山下。

关于高美人最后的归宿,有说,她和耶律倍一起死于当时的战乱;也有说,她当时并没有死,而是不知所终。不管哪种结局,于心存真爱的高美人来说,都是凄惨的,她期待持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人血溅他乡,悲戚死去,她纵使活着,怕也只能是以泪洗面,苦度余生了。

闾山周围埋葬了辽国诸多皇帝、皇后和重臣,然而,沧海桑田,岁月剥蚀,这些墓葬都已破烂不堪,只闻历史回声……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卫青是不是天幸,另说,然而,李广终身未能封侯,的确很难找出更确切的原因:命数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李广的名声很大,一是因为他的射箭水平极高,如小李飞刀一般例不虚发,只要箭离弓必有敌人随弓弦之声倒地;曾经误把石头当作老虎把箭射进石头中,还留下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二是因为他很爱他的士兵,吃喝都和士兵一起,得到赏赐也都分给部下,待人又宽厚不苛刻,士卒们都乐于为他出力。他的名声是匈奴替他宣扬的: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躲避了他数年,不敢侵犯右北平。

然而,李广终身未能封侯,不得爵邑,官也不过九卿。而李广的从弟李蔡,为人中下,名声比李广差远了,却早早地功至二千石,有功封为乐安侯,后为丞相。你说有人构陷过他吗,没有;你说汉武帝不曾听过他的名声吗,当然不是;难道是汉武帝妒才忌能吗,可汉武帝即便有这个毛病,也并不是用在李广身上。李广号称出击匈奴七十余战,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战绩:

李广出兵雁门攻击匈奴的时候,匈奴打败了李广的部队,生擒李广。李广假装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他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路,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他便忽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把少年推下马,夺下他的弓,向南骑马飞奔几十里。李广遇到自己的残余部队,也由此进了关塞,胡人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他一边跑一边拿弓回射,得以逃脱。

李广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定襄,抗击匈奴,各个将领都凭着斩杀敌首的数目来定封赏,许多将领都封侯了,但李广的部队却没有功劳。注意,是“无功”,而非“有功不得封”,史家知道,问题是出在李广身上而不是皇帝身上。两年之后,李广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大家都很恐慌,李广却很镇定:他派他的儿子李敢带几十名骑兵,冲进又冲出匈奴的骑兵包围圈,安定军心。在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快要用尽了,李广又亲自用强弩射死敌人的副将,士气大振。一直战斗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终于来了,匈奴解围了。至此,李广几乎全军覆灭。按汉法,张骞行军迟缓,判为死罪,出钱赎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这就是李广的几次重要的战绩。

没错,李广本身很有作战能力,善于团结军队、善用心理战、个人又骁勇无比,然而,每一次,他不是全军覆没,就是自己被俘,要么就是在沙漠中迷路……这让汉武帝如何委以重任?基于同情李广,从史书上缺乏细节的记录中,我愿意相信,他一再遭遇到远远比他实力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他倒霉;然而,成功只需要事实,失败却需要一百条理由来开脱,光这一点,就足见李广的落魄。

此后,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亲自请求出征,皇帝都不允许他去;元狩四年,终于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

出塞后,卫青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亲自率领精兵追赶,而命令李广绕东路和右将军合并。李广很想和匈奴一战,卫青却不让,而是派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对付单于。李广很生气,不辞而别,带领士卒与右将军合军;谁知却迷了路,延误了与大将军会合的时间。卫青派长史拿干粮和浊酒送给李广,询问李广等二人迷路的情况,又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虽然罪责还不明确,但李广已心灰意冷了,拔刀自刎。

其实李广知道,不是卫青有意为难他,而是在出发之前,汉武帝就下了旨意,称李广“数奇”,不要让他与单于面敌,恐怕难有好结果。所谓“数奇”,就是运气不好。

机会像雨点一样打来,李广却一一躲过了。孩子,你太不幸了。正如他自杀前的喟叹:“岂非天哉!”

当然,把李广的不幸归结于“命”,哪怕是实情,也太没有建设性了。《史记》没有给出的答案,也许藏在《汉书》的这一段里。李广对善于望气(一种相法)的王朔说:“每次出击匈奴,我都有份,而我手下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不及中人,以军功封侯的就有数十人,我哪一次落在人后了?始终没有尺寸功劳得以封侯,是不是因为我命中注定不能封侯?”

王朔说:“将军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李广说:“我当过陇西太守,羌曾经反,我诱降了八百多人,当天就把他们都杀掉了,至今仍然后悔。”王朔说:“最大的祸害就是杀掉已降的人,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比起八百条人命,李广的不得封侯也就算不得什么了。我不相信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但我觉得,如果别无选择,相信善恶有报,至少是种正能量。

假如真有报应这回事,他的悔意,多少可以拯救他。

下页更精彩: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四川辣酱美国爆红的原因是什么?四川辣酱制作方法 下一篇:乌鸡汤用什么锅煮好 乌鸡汤用热水还是凉水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qq:3371650278

CopyRight 2013-2018 广场舞之家 Gcwzj.com 沪ICP备13044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