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27 广场舞之家【常识】
摘要:相传慈禧太后对于发型和梳头的偏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十世纪初叶,荷兰画师华士胡博为慈禧太后画像时,慈禧已经71岁了,但是,画像上的慈禧看来仍旧年轻貌美。其实慈禧一生爱美,古稀之龄也未有稍减半分。 慈禧对自己的这头黑发特别珍爱,经常用药
相传慈禧太后对于发型和梳头的偏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十世纪初叶,荷兰画师华士胡博为慈禧太后画像时,慈禧已经71岁了,但是,画像上的慈禧看来仍旧年轻貌美。其实慈禧一生爱美,古稀之龄也未有稍减半分。
慈禧对自己的这头黑发特别珍爱,经常用药浸泡头发和时常使用的梳子,用来养发。
其实,清代后妃们是不经常洗头的,为了达到清洁目的,后妃们每日梳头都用篦(bì,竹制梳头用具)子篦头发。但篦头发对于油性发质的慈禧来说,不太适宜。清宫御医就为慈禧专门配制出御用香发散。
慈禧每次篦头时,都将香发散撒在头上,用篦子反复梳理,最后把药粉篦干净了,头发也就像清洗了一遍。
太后总是先梳头后洗脸,她就像年轻女孩儿一样精心打扮,如果太监梳得不合适,她就会像个小姑娘一样大惊小怪地指出来。
原来,每天早晨专门给慈禧太后梳妆打扮的太监名叫沈二顺,梳头的技术太一般,从来没有什么新的创意。而且这个时候,紫禁城里从太后到宫女都是千篇一律、百年不变的老式发型,这早已让慈禧感到十分厌烦。
无可奈何的慈禧太后听说在当时的京城里正流行一种既新颖美观、又高雅脱俗的发式后,跃跃欲试。
于是慈禧太后就先后换了几个梳头的太监给她变换花样梳妆打扮,但是结果都很不理想:他们不是把慈禧太后的发根松紧扎得不合适,就是独有一撮发根留在外头。慈禧太后心中很是不高兴,不是这儿不对,就是那儿不对,反正就是合不了她的心意。不合她心意当然得惩罚,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梳头的太监战战兢兢就得匍匐在地,任她指挥人痛打一顿出气。
大家伙儿在梳头房听着长一声短一声的嘶叫甚至还会非常高兴地打着拍子击掌庆贺。可万一遇到一整天没听见长春宫有动静,大家伙儿就开始提心吊胆了,此时十之八九这几位太监的命就葬送进去了。因梳头而获死罪的大多是因为梳掉了头发。
其实掉头发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你就是保养再得法,也没法避免头发中的一部分老化脱落,再高明的梳头师他也得梳下几根断了的头发。想想这些断头发真够得上尊贵,一根就是一条人命。断头发倒也没啥,梳头房的小太监个个练出来的眼明手快,一旦发现有断发立刻会趁西太后不注意而把它藏起来。真万一被逮住那是该你阳寿已尽,也无怨言。
可是最后,西太后脾气突然又变了,不喜欢看打人屁股,喜欢上了打人嘴巴,这下惨了,十多天来每次去梳头的太监回来后都成了“猪八戒”。人有脸,树有皮,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西太后把这些太监一个个打得脸上胖出好几圈,连门都没法出。大家伙儿当然不愿再去梳头。
进宫不久的李莲英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抓住机遇出头,便借故告假三天,直奔“八大胡同”而去。
青楼妓院是勾引男人厮混的场所,妓女为了引人注目,其打扮和发型,往往别出心裁。当时流行于花街柳巷的女人发式,难以计数。有的如喜鹊登枝,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如天上云霞,有的如水中波影。
李莲英一边拿着梳妆品与她们打情骂俏,一边细心观察揣摸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发式。经过几天的苦练,终于熟练掌握了三十多种流行发式的梳理方法。
回宫之后,李莲英天天苦练梳头本领,感到火候已成,便找到为慈禧的梳头太监和同乡沈兰玉,反复恳请他们向慈禧推荐自己。
第一次给慈禧梳头的时候,李莲英大着胆子将青楼妓女的发型梳在了慈禧的头上。
梳头完毕,慈禧对着镜子反复察看,脸上开了花。就这样,李莲英掌握了一套为女人梳理新发型的技术,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似锦前程。在当时,由于他梳头的特殊技艺,大家都管他叫“小篦李”。
风流君王宋徽宗:宋徽宗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但宋徽宗赵佶自幼爱好笔墨、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宋徽宗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宋徽宗赵佶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变成了他的玩物。但宋徽宗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当上皇帝以后,宋徽宗赵佶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宋徽宗赵佶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宋徽宗赵佶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宋徽宗赵佶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等到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宋徽宗赵佶如愿以偿,甚为欢喜。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宋徽宗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七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刘贵妃不久后去世了。
正当宋徽宗赵佶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在宋徽宗赵佶面前夸耀另一位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宋徽宗赵佶当即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宋徽宗赵佶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否则竟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在宋徽宗赵佶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宋徽宗赵佶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4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宋徽宗赵佶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宋徽宗赵佶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宋徽宗赵佶特设立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宋徽宗赵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宋徽宗赵佶更加放荡。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宋徽宗赵佶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徽宗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光复”燕云:长久的梦想与短暂的辉煌
自宋朝建立后,收复燕云一直是历代帝王的梦想。宋徽宗赵佶好大喜功,更想完成祖宗未竟之业,以建立“不朽功勋”。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九月,宋徽宗赵佶派童贯出使辽国以窥探虚实,返程途经燕京时,结识了燕人马植。此人品行恶劣,但他声称有灭辽的良策,深得童贯器重。童贯将他带回,改其姓名为李良嗣。在童贯的举荐下,李良嗣向徽宗全面介绍了辽国危机和金国的崛起,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在李良嗣看来,辽朝肯定会灭亡,宋朝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出兵收复中原王朝以前丧失的疆土。徽宗大喜,当即赐李良嗣国姓赵,授以官职。从此,宋朝开始了联金灭辽、光复燕云之举。
重和元年(1118年)春天,宋徽宗赵佶派遣马政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策划灭辽之事。随后金也派使者到宋,研究攻辽之事。在几经往返之后,双方就共同出兵攻辽基本达成一致,金国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负责攻取辽国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把过去每年给辽的岁币如数转给金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
其后不久,宋徽宗赵佶得知辽朝已经获悉宋金盟约之事,非常后悔,担心遭到辽的报复,便下令扣留金朝使者,迟迟不履行协议出兵攻辽,为后来金国毁约败盟留下了把柄。在此期间,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下辽朝的中京、西京,辽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中,辽朝的败亡已成定局。在这种形势下。徽宗才匆忙命童贯带领15万大军以巡边为名向燕京进发,打算坐收渔翁之利。但这批人马一到燕京便遭到辽将耶律大石所部的袭击,大败而归。
宣和四年(1122年)六月,辽燕王耶律淳死,宋徽宗赵佶见有机可乘,再命童贯、蔡攸出兵。此时,辽涿州知州郭药师相继归降宋朝,打开了通向燕京之路。虽然宋军一度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展开肉搏战,但因后援未至,被迫撤退。徽宗亲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惨败告终。
北宋朝廷的腐败和军事上的弱点给金人以可乘之机。宣和五年(1123年)春,金太祖对徽宗派来的使者态度强硬傲慢,并责问当初宋金两国联合攻辽,为什么“到燕京城下,并不见(宋军)一人一骑”。谈到土地问题时,金太祖背弃前约,坚持只将当初议定的后晋石敬瑭割给辽朝的燕京地区归宋,不同意将营州、平州、滦州还给宋朝。金人态度强硬,宋方毫无办法。
几经交涉,金国最终才答应将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归还宋朝,条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给辽的岁币如数转给金外,另添每年一百万贯的“代税钱”。
收复燕云后,宋徽宗赵佶分外得意,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复燕云碑”竖立在延寿寺,以纪念这一功业,并对参与此次战争的一帮宠臣加官晋爵。朝廷上下都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殊不知末日即将降临。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在俘虏了辽天祚帝后,分兵两路南下进攻汴京。赵佶吓得慌忙传位于钦宗,让儿子出来收拾残局。靖康二年(1127年),坐了25年皇位的徽宗赵佶和儿子钦宗一同被金人俘虏北去,被封为“昏德公”。赵佶受尽屈辱折磨,最后死于五国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的梓宫(棺材)从金国运回临安。
宋徽宗赵佶在北行途中,曾赋《宴山亭》一阙。这首词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读。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徽宗和李煜在艺术上都颇有成就,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在政治上都是昏聩之君、亡国之君,连最后结局也大致一样,李煜被宋太宗毒死于开封,徽宗在囚禁中病死五国城。徽宗与李后主两人的个性、经历,可谓相似至极,也令后人生出无限感慨。